“外國人”不是“陌生人”。這個俄羅斯人把他家鄉的食物端給巷子里的鄰居。
“阿姨,這是給你的禮物。請收下。”最近,在上海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復興坊社區的人群中,一張與眾不同的臉格外引人注目。他說著一口流利的“普京”,不時將手中的餅干和糖果分發給鄰居。“這些資料是我朋友的公司提供的,主要發放給小區的老人和小孩。”
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葉夫根尼·馬特維耶夫,他有一個響亮的中文名字:貴族。談起自己的中文名,馬特維耶夫興致勃勃地說,他14歲隨父母赴京求學,清華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。這個名字就是那個時候誕生的。“對于中國人來說,我的俄語名字不太好記,所以當時就取了這個寓意美好的中文名。”
上海正處于抗疫的特殊時期,高升做了一件如其名的事情——志愿者。他認為志愿者的身份與他自己的名字相呼應。
在馬特維耶夫看來,能夠從異國他鄉為這個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,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。“其實我什么都沒做,只是負責收禮物,再包裝,最后分發給鄰居。”他認為,在這個特殊時期,收到來自異國他鄉的“問候”或多或少能給鄰居帶來一點好心情。
馬特維耶夫說,他也想過穿上防護服做一名“大白”或“小藍”志愿者,但相關要求更高,所以他選擇了做社區負責人。在他看來,志愿者都是為人民服務的,沒有輕重之分。
馬特維耶夫四年前來到上海,在一家中俄合資企業工作。問他這些年對上海大媽大叔的印象如何?他用了兩個字:可愛。“我們社區的許多志愿者是一些年齡的阿姨和叔叔。他們真的很熱情。”
例如,當馬特維耶夫分發小禮物時,他遇到了社區里的幾個退休教師。“他一看到我是外國人,就先跟我說法語,發現我聽不懂。然后我告訴他我會說中文。他問我是哪里人,我說我是俄羅斯人。他馬上用俄語回答‘謝謝你,同志’。”原來,這對老夫婦都會說俄語,這使馬特維耶夫感到更加親切。
不久前,它恰巧是馬特維耶夫的30歲生日。他和女朋友在陽臺上一起過生日,剛好被對面的鄰居看到。鄰居們不僅從遠處唱起了生日歌,還為他準備了兩幅畫。“這個是對面三樓的小朋友畫的,這個是五樓鄰居畫的。這兩件禮物太特別了。”馬特維耶夫笑著回憶道。
目前,馬特維耶夫最大的愿望是盡快恢復正常生活。他坦言,這個城市的每一個人,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在家里,都是“疫情”中的一員,希望盡快戰勝疫情。
鄭重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